靜浸茶-石門紅茶/鐵觀音/炭焙烏龍/硬枝紅心/奇蘭/白鶴
如何泡茶(一):極簡派的泡茶器具準備

如何泡茶(一):極簡派的泡茶器具準備

Apr 21. 2025

大家好,我是蓋子,是靜浸茶的主理人,不知你是在何時看這篇文章,所以早安、午安、晚安都在此一併問候。

我泡茶的泡齡至少也有 20 年了,關於泡茶的器具,早就往「捨」的方向移動很久了,20 年前的我會很驚訝現在我的的泡茶器如此簡單,其中走的冤枉路就不必分享了,我只想大聲的說,泡茶真是太簡單了,。

必備的泡茶器具

必備的器具很少,不過就是燒水壼、茶壼、茶杯。前兩個很重要,請將購買茶具的預算 80% 用在這裡。

照片裡為必備的泡茶器具,由左至右分別是三種燒水壼,三種茶壼,三種茶杯圖說:必要泡茶器具的三劍客,由左至由右,燒水壼、茶壼、茶杯(誰說咖啡杯不能喝茶?)

燒水壼

先講個冷笑話,如果你是要「冷」泡茶,連燒水壼都不必了。

回到正題,燒水壼之所以要特別準備,有三個原因: 

第一個,它必須要有控制水流的能力

很多人都不知道泡茶需要控制水流,都以為水嘩啦嘩啦的倒下去,味道都一樣,事實上,細水流可以泡出細柔的茶水,激發香氣;而粗水流可以泡出醇厚,濃郁釅實; 若水流不連續,斷斷續續,則泡出來的茶風味虛弱,香不成香,味不成味,可以徹底毀了一泡茶。

所以燒水壼的壼嘴品質非常重要,它要能讓我們控制出細水流、粗水流,且能夠幫助我們拉一條紮實的水線。這絕非一般家用的燒水壼能做到。

三種燒水壼的壼嘴展現圖說:設計良好的壼嘴,有不同的造型,大致是像咖啡手沖壼的鶴嘴

第二個,它是影響水質最重要的器具

撇開複雜的物理化學現象不談,就單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「水」就是一切生命的源頭,判斷外太空是否有生物的第一個要件便是那個星球上有沒有水,可見水是非常有活性的物質。所以我必須直接的在這裡告訴你結論:不同材質的壼燒出來的水味道不一樣,泡出來的茶自然不一樣。那麼該選那一種材質呢?幸運的是 304 不鏽鋼水壼燒出來的水中規中矩,絕對可以拿來做為一把稱職的泡茶燒水壼。而其他的材質呢?玻璃、壼的仼何面有塑膠材質的,我都覺得不行;陶壼很好,但重;銀壼則不適合泡高香的茶;銅壼很好,但可能太重;我目前偏好鈦金屬的壼,水質與不鏽鋼相近,但優點是重量輕很多。

第三個,它最好輕一些

燒水壼肯定是泡茶時最「重」的器具,除了壼本身的重量,再加上水量,接近或超過 1 公斤是常見的,如果使用一般家用的燒水壼,恐怕一提起泡茶這件事,手先說不願意。所以在選燒水壼時,首先是它的容量不需大,1 公升左右算是很好的選擇,且也不必裝滿,如下圖左側我常用的鈦壼,通常我只裝到 700 cc 左右。

兩種壼分別在電子秤上,左邊是鈦金屬壼,重量 366 克,右邊是不鏽鋼壼,重量 750 克圖說:左側 1.3 升容易的鈦壼是我目前日常使用的壼,它的空重才 366 克,右側的不鏽鋼壼容量相仿,但有 750 克重

茶壼

拜託大家把紫砂壼先從選項上抹去,一把好的紫砂難找,雖說紫砂確實是會改良味道,但改良的意思是什麼?就是交換,茶在紫砂中必有得有失,也就是說紫砂不僅難找,還挑茶,碰到得失配得好的,自然是天作之合,但那樣有點難度,從泡茶的角度來看,算是 CP 值不高的選擇。

我建議大家去找白瓷為材質的茶壼最好,瓷燒成的溫度高,對提香很有幫助,另外好的瓷表面細膩,也不容易染茶的味道,一壼幾乎可以泡遍所有的茶,絕對是泡茶人的優選。

容量的話,我建議 150 cc 以下的較好,一個人喝可以,3-4個人喝也能應付,現代以小家庭為主,朋友聚會人也不多,應該都夠用。

三種蓋碗,由近至遠,青瓷蓋碗、羊脂玉蓋碗、德化瓷 圖說:我日常最常使用的是蓋碗,蓋碗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大小

其實最好的泡茶器並不是茶壼,而是蓋碗,對,就是那種員外在喝的蓋碗,它拿來泡茶極佳,原因是它的開口大,可以方便你玩不同的注水手法。泡茶的樂趣,可說是一半都與蓋碗有關,白瓷蓋碗可讓你泡茶大展拳腳。

茶杯

喝茶必須要有茶杯,這一點比較像是不得不寫,一般喝茶的茶杯有個 30 - 50 cc 的容量也就夠了,材質也是以好的白瓷為佳。至於你不用傳統的「茶杯」喝茶,想倒在馬克杯,我也不能阻止你。

四款茶杯,分別是寬口青灰色,撇口白瓷、羊脂玉瓷高杯、透明玻璃蓮花杯  圖說:茶杯是茶到你的最後一哩路,如要認真選,仍是以不吸味不染味的白瓷材質為佳

非必要的器具,但若有很有幫助

以下這些器具,若你有的話,喝茶會變得更方便,泡茶成果也會變得更穩定。

茶海(公道杯)

原本茶海是應該放在必要的器具中的,但考量到若是獨飲的時候,實在是可以用個大號的茶杯,一泡裝一杯,或者是索性拿出馬克杯,2-3 泡裝一杯,然後拎去書房看書聽音樂打電動,實在也是非常高級的品飲享受。

若不想用大杯子,那當然非常需要茶海了,茶海除了可以多人分茶之外,還可以讓茶稍涼再倒出,確實是非常實用。且現在公道杯的設計多樣化,買個好的,也是個美麗的擺件。

四種茶海,羊脂玉瓷及其他三種玻璃材質圖說:茶海造型蠻多的,且是在泡茶時最常在你面前晃來晃去的器具,很有觀賞情趣,仍是以不吸味不染味的白瓷材質為佳

茶濾

過濾茶渣用的,茶乾內總難免有些小碎屑,或者是出茶湯時不慎掉了片葉子下來,茶濾都能幫你濾掉,這玩意兒在茶行算是非常必要,因為若給客人一杯茶,結果杯底有些黑黑的碎屑躺在那裡,確實是不太好看,很多人去茶行買茶看過老闆使用之後,也回家覺得必須要有一個。但實務上小碎屑對味道的影響有限,於是也就很多人用著用著就忘了它。茶濾在泡茶時雖非必須,但家裡還是有一個好,一來是有些非烏龍茶系的茶真的比較碎,如剝開的普洱熟茶,或泡到最後的茶,還是需要濾一下的,二來是家裡若有客人,濾乾淨以免碰到有潔癖的人,會默默的把有屑的茶倒掉,場面有點尷尬。

3997孔瓷茶濾及一般不鏽鋼茶濾圖說:茶濾可能在待客時為必須,目前我在用的是開口 3,997 孔的瓷茶濾,上圖左

茶則(茶匙)

用來從袋中或罐中取出茶葉,且可把茶葉放在上面觀賞,造型上看是個好東西,但實用價值並非絕對,我身邊開始有人覺得直接把茶慢慢倒出來是個更好的選擇,因為使用茶則茶匙取茶有壓碎茶葉的可能;至於賞茶,若是使用蓋碗,放在蓋碗內也很好賞茶。所以也可以把它列入可有可無的選擇。當然茶則造型美觀,若使用的話,也是件賞心悅目的事,就各憑所好了。

四種茶則(匙),由左至右鈦金屬、花瓣型竹茶匙、瓷茶則、寬竹茶則圖說:圖中的各式茶則真是迷人啊,但我常用的是瓷的那個,它的造型設計較好,倒茶時可控制茶乾彈跳,茶乾不會彈出茶則

我是測量系泡茶的人,如果要認真的比較茶時,我是會秤重的,如果你也想當個泡茶精準的人,那秤是必須的。如果沒有秤,平時泡時用目測也是個好方法,或者憑感覺也可以,總之泡得濃了,下次少些,泡得淡了,下次多些,泡茶可以科學的面對每一次,也可以靠經驗來累積,找出最佳泡法。家裡有個小型電子秤,我覺得是必要的,但不等於每次泡茶都要拿出來用。

電子秤,秤著 3.22 克的茶葉圖說:這種小秤還蠻容易買的,精密度到小數點,一個應該是在 300 元之內

手機

手機應該是每個人都有,不必特別去準備,但手機之於泡茶有何功用呢?前面有說過我是測量系的人,我拿手機當然就是來看時間的,碼錶一開,控制好出湯的時間,對泡茶可有大大的幫助。當然,看時間也不是必須的,用感覺的也是很可以。

水方

用來裝廢水,溫壼用的水、溫杯用的水,都可以倒進去,水方也有多種造型,買得好,也是桌上一件雅物,但一定要有個特定的水方來裝這些廢水嗎?在家裡可以拿個大碗,外出或在辦公室可以拿個大的馬克杯來用,其實也都非常好用,而且放在桌上,也未必不好看。所以一個正式的水方,也可以列為不是必須的。

左為泡麵的大碗,右為專門為泡茶設計白瓷水方圖說:水方倒廢水用的,不必刻意買,有點容量就可以,圖右是做來給泡茶用的水方,圖左則是一般可以泡麵的碗

有些常聽見的器具,但其實不必

泡茶源遠流長,文人雅士發展出不少的器具,許多器具粗看都覺得很有道理,但實際泡茶之後,可能十年都沒用到過一次,比如像夾茶葉的茶夾,在一般泡茶過程中實在很少用,只有刻意要風雅的清茶壼,或要夾一兩株茶葉給人看時才用得上,一般人在泡茶時,也不知要多久才會用上一次,像茶道六君子裡的幾位先生,在我家都是放到發霉的。

風雅泡茶照片,上有一支茶夾,但除了拍照外,茶夾實無多大作用圖說:上次用茶夾不知是何時?這是張網路圖,我可能也是在拍照的時候才會想拿出茶夾,為的是美化畫面

還有一些人會提及茶巾、杯墊,我以為應該是不必提了,桌上溼了自然得用巾擦,要找漂亮的巾還難嗎?非得上面寫個茶才行嗎?馬克杯也會給它找個杯墊,茶杯要不要有杯墊,當然也是隨主人的個性與喜好即可。

 

談完了泡茶的器具,接下來就來談泡茶的技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