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台灣茶樹品種何止十大!為什麼我們該認識更多?
Mar 07. 2025
你知道芥菜沒有以前苦嗎?有人說這是種植技術進步、氣候變遷的影響,但真正的關鍵,其實是品種不同。
我就是那個覺得「老芥菜」比較好吃的人。雖然它的苦味更強,但風味也更濃郁,烹煮時稍加留意,成菜後更具個性。只是現在市場上幾乎找不到這些老品種了,取而代之的是經過改良、口感較溫和的新芥菜。
這樣的變化沒有對錯,只是讓人不禁思考:如果我們只能吃改良後的芥菜,那些獨特風味的老品種,豈不是永遠消失了?
這正是台灣茶的現況。當我們談到台灣茶,很多人馬上能說出紅玉、金萱、青心烏龍等「主流品種」,但你知道嗎?台灣的茶樹品種遠遠不只這些!許多冷門品種因為種植成本高、產業經濟的變局,成為消費市場的遺珠。當我們只喝主流茶品時,會不會也錯過了更多值得探索的風味?
目錄
我們的味蕾,真的只需要主流品種嗎?——台灣茶樹品種遺珠的真相
台灣茶樹品種的 B 面曲目——冷門背後藏著驚喜
當然要收集不同的味道!台灣茶樹品種是風味寶盒
當你叫得出名字,就更容易愛上它——台灣茶樹品種的風味魅力,等你探索
我們的味蕾,真的只需要主流品種嗎?——台灣茶樹品種遺珠的真相
茶葉的品種,深刻影響了一杯茶的風味。然而,在市場機制下,許多不夠「主流」的品種,逐漸被遺忘。主流品種的選擇,往往不只是因為風味,而是受到以下幾個因素影響:
- 經濟價值:產量高、適應性強的品種,能帶來更穩定的收益,農民自然優先選擇種植。
- 市場需求:消費者習慣某些特定風味,於是商家便主推這些品種,形成供需循環。
- 歷史與政策推動:像是台灣農業單位推廣的金萱(台茶 12 號),因為帶有天然奶香、耐泡、產量穩定,因此成為大眾熟悉的品種。
- 名人影響:例如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喜愛的大吉嶺紅茶,便影響了紅茶市場的發展。
但這真的代表其他品種不值得喝嗎?當然不是!只是我們還沒有機會認識它們。
台灣茶樹品種的 B 面曲目——冷門背後藏著驚喜
如果你曾聽過卡帶時代的音樂,或許會知道,B 面通常放的是不太被看好(會流行)的歌曲,但其實 B 面出了不少好聽的歌,甚至愛樂人好評的歌曲,來自 B 面的數量不會遜於 A 面,例如 Jeff Buckley 唱的「哈利路亞」。
茶葉也是如此。我去問了 ChatGPT 茶樹種類有多少?它的回答是已知的 2,000 多種,但被製成茶的品種可能遠大於此數,因為有不少老茶山、原生茶區用來製茶的原料,裡面應該很多是變異種,而這些變異種都沒有學術上的名字。
就算這世界上就只有 2,000 種茶樹,我們又喝過幾種?相比之下,我們都喝過不少茶區,光阿里山一區,不少愛茶人還有能力把裡面分得更細,例如石棹、樟樹湖……等等。我們對茶樹品種的鑑賞數量,如果遠少於茶區數量,是否有明顯的不合理之處呢?
事實上,對茶樹品種欣賞的復興,已在進行中了,大部份的愛茶人已可以認知紅玉、金萱、青心烏龍、青心大冇,對,保持擴大你的名字記憶量,不要停,還有硬枝紅心、白鶴、奇蘭、迎香,還有更多更多,它們的味道,搭配上適當製程,真的,會換來你一聲又一聲的讚美。
當然要收集不同的味道!台灣茶樹品種是風味寶盒
在葡萄酒界,品種的多樣性是品酒樂趣的一部分。當我們提到法國的黑皮諾(Pinot Noir)、義大利的桑嬌維塞(Sangiovese),我們知道這些品種會影響酒的風格。同樣地,在茶的世界裡,品種也決定了茶的風味藍圖。
回顧茶的歷史,我們現在所認識的「經典」,曾經也只是某個時期的選擇。而真正的茶風味黃金時代,或許還未到來。我期待有一天,當你問一位愛茶人:「台灣有哪些茶值得一試?」時,他不只是回答你「阿里山烏龍」,而是像葡萄酒愛好者一樣,侃侃而談品種與產地,例如:
葡萄酒
- 勃艮第的黑皮諾與夏多內
- 波爾多的卡本內蘇維濃、梅洛、卡本內佛朗
- 隆河的希哈
- 義大利的桑嬌維塞、內比歐羅
- 西班牙的田帕尼優、格納查
- 美國的金粉黛
- 還有白蘇維翁、雷司玲、加美、白皮諾、密斯卡岱……
台灣茶
- 每個茶區都種的青心烏龍
- 幾乎每個茶區都種的金萱
- 日月潭的紅玉
- 木柵的鐵觀音(紅心歪尾桃)
- 石門的硬枝紅心
- 三峽的青心柑仔
- 桃竹苗的青心大冇
- 南投民間的四季春
- 高雄六龜和台東的台灣山茶
- 台茶 1~26 號
- 罕見老品種,如:武夷、白毛猴、大葉烏龍、佛手……
如果我們能品嚐、收集、比較更多的品種,就能為茶的下一個世代鋪好道路,這樣的茶文化,將讓台灣茶的世界變得更加廣闊與精彩。
當你叫得出名字,就更容易愛上它——台灣茶樹品種的風味魅力,等你探索
人心是這樣的,當我們能夠叫出某事物的名字,就容易與它產生連結,進而認識它、欣賞它、珍惜它。
台灣茶的豐富性,遠遠超過我們目前熟知的範圍。如果我們願意多給自己一些探索的機會,也許會發現,那些「不流行」的品種,反而能帶來最深刻的驚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