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浸茶-石門紅茶/鐵觀音/炭焙烏龍/硬枝紅心/奇蘭/白鶴
關於茶葉發酵,你只需知道 8 個重點

關於茶葉發酵,你只需知道 8 個重點

Feb 12. 2025

發酵是茶的風味密碼,只要稍微了解它的原理,你就能破解很多迷思,享受更深度的品茶樂趣,不需要鑽研複雜的化學理論,只要掌握這 8 個關鍵點,就能更懂茶、也更會喝茶!

 

目錄

1發酵的科學名稱是「氧化」

2發酵的 % 數只是形容詞,不是科學數據

3六大茶類的區分,核心是發酵工法

4發酵決定了茶的湯色與風味

5做茶,大部分時間都在「做發酵」

6「殺菁」是為了終止發酵

7普洱茶獨特的後發酵,是微生物在工作

8茶葉的咖啡因含量,與發酵無關

 

 

1、茶葉發酵的科學名稱是「氧化」

「茶葉發酵」一詞其實是歷史遺留的誤會!前人以為茶葉變紅變褐的過程像釀酒一樣需要微生物,直到1940年代才發現關鍵是氧化作用。

 

就像切開的蘋果放在空氣中會變色一樣,茶葉中的兒茶素與氧氣接觸後,會逐漸轉化為茶黃質、茶紅質等風味物質,原本翠綠的茶葉,漸漸變紅,並散發出迷人的花果香。

 

因此,茶葉的發酵,就是茶葉的氧化,和製作泡菜、醬油的微生物發酵完全不同。

 

 

2茶葉發酵的 % 數只是形容詞,不是科學數據

你可能會聽到有人說某茶「發酵度 20%」或「發酵度 70%」,這些描述就像廚師口中的「火候」,只是為了方便溝通,不是科學數據。

 

因為茶改場研究發現,茶乾(做好的乾茶葉)中的兒茶素總量常常比鮮葉還高,所以無法用「兒茶素氧化了多少」來定義發酵度。

 

比較合理的說法是輕、中、重,不用執著於「這茶發酵了幾 %」,而是關注它的香氣、風味與口感的變化,例如:

 

茶葉輕發酵:文山包種、高山茶(湯色黃綠,清新的花草香)

茶葉中發酵:凍頂烏龍、鐵觀音(湯色黃橙,豐富的花果甜香)

茶葉重發酵:東方美人、紅烏龍(湯色橙紅,醇厚的熟果糖香)

 

 

3六大茶類的區分,核心是茶葉發酵工法

同樣的茶葉,為什麼能做成綠茶、紅茶或烏龍茶?關鍵就在於製茶的工法,尤其是發酵過程的掌控。不同的發酵手法,決定了風味的表現,這正是六大茶類區分的核心。

 

(1) 綠茶:不發酵

茶葉摘下後,直接高溫殺菁(炒或蒸,約250-300攝氏度),阻斷發酵。

 

(2) 黃茶:不發酵,或輕發酵

雖然起手式也是直接殺菁(約100-150攝氏度),但殺菁後會再進行悶黃、揉捻的工法,實際上會促進輕微發酵,所以在中國被歸為微發酵,在日本被歸為後發酵。

 

(3) 白茶:部分發酵

發酵工法為萎凋。白茶不殺菁,茶葉乾燥後會繼續緩慢發酵,所以有「一年茶,三年藥,七年寶」的說法,其實是茶葉的陳化,造成風味轉變。

 

(4) 青茶:部分發酵

青茶就是廣義的烏龍茶,發酵工法為萎凋、攪拌,手法繁複。

 

雖然被叫做青茶,但其實湯色多采多姿,從黃綠到橙紅,風味也千變萬化,從清新的青草香,到濃郁的花香、熟果香、糖蜜香,層次非常豐富。

 

(5) 紅茶:全發酵

發酵工法為萎凋、揉捻、渥堆補足發酵。不殺菁。

 

(6) 黑茶:後發酵

例如普洱熟茶。茶菁先低溫殺菁(約60-80攝氏度)後,再進行渥堆發酵,這時存在於茶葉和環境中的微生物會參與發酵,創造獨特風味。

 

 

4茶葉發酵決定了茶的湯色與風味

發酵(氧化)就像是茶葉的「熟成」過程,兒茶素逐漸轉化為茶黃質、茶紅質等風味物質,這些物質像顏料,也像佐料,決定了茶湯的顏色和風味。

 

輕發酵的茶湯呈現淡黃綠色,中發酵的茶湯轉為琥珀色,而重發酵的茶湯則會變成深紅或橙紅色。

 

兒茶素本身帶有苦澀味,隨著氧化程度加深,苦澀感逐漸降低,取而代之的是花香、果香甚至蜜香。而茶葉中的香氣前驅物(如類胡蘿蔔素、脂肪酸)也在氧化過程中裂解,釋放出多層次的香氣分子,讓茶香更迷人。

 

不發酵:如綠茶,湯色淺綠,豆香、青草香

輕發酵:如高山茶,湯色淡金黃,花香、蔗香

中發酵:如鐵觀音,湯色金黃,花香、果香(還有焙火香)

重發酵:如東方美人,湯色琥珀,熟果香、蜜香

全發酵:如紅茶,湯色橙紅,熟果香、糖香

後發酵:如普洱熟茶,湯色紅褐,熟果香、木質香

 

 

5做茶,大部分時間都在「做發酵」

從茶葉摘下的那一刻起,發酵(氧化)就開始了。製茶師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用各種手法「掌控發酵」。

 

茶葉發酵工法舉例

萎凋:讓葉片失水軟化,細胞膜破裂,促進酶類與兒茶素接觸。

攪拌:摩擦葉緣,破壞細胞,加速局部氧化(如烏龍茶的綠葉鑲紅邊)。

揉捻:擠壓茶汁強制混合,引發劇烈氧化(紅茶製程核心)。

渥堆:透過高溫高濕環境,加速茶黃質和茶紅質形成(紅茶)。

 

烏龍茶的萎凋和攪拌這兩種工法,又合稱為「走水」,目的是讓茶梗中的水分流向葉片,均勻蒸發,促進發酵。

 

走水均勻,發酵才能均勻,茶的香氣和口感才會好。

走水不順,發酵不佳,茶的風味就大打折扣。

 

 

茶葉發酵工法的應用

重萎凋、不攪拌:白茶

輕萎凋、輕攪拌:文山包種

輕萎凋、中攪拌:高山茶

中萎凋、中攪拌:凍頂烏龍

中萎凋、重攪拌:鐵觀音

重萎凋、重攪拌:東方美人

 

 

6「殺菁」是為了終止茶葉發酵

發酵發夠了,怎麼停下來?就靠「殺菁」這道工序。

 

原理很簡單:促進茶葉氧化的物質(多元酚氧化酵素),遇到高溫就會失去活性,氧化作用就停止了。

 

殺菁時機決定茶葉命運,綠茶要早早殺菁鎖住鮮翠,烏龍茶則在香氣巔峰時精準下鍋。

 

常見的殺菁工法舉例

炒菁:鐵鍋高溫翻炒(烏龍茶、綠茶),現代茶廠多用滾筒式炒菁機

蒸菁:蒸氣瞬間滅酶(日本煎茶),蒸菁後須快速冷卻

 

 

7普洱茶獨特的後發酵,是微生物在工作

大部分茶的發酵,是靠茶葉內的酵素,催化兒茶素氧化。但普洱熟茶的「後發酵」是利用微生物(如黑麴菌、酵母菌)來加速熟成。

 

普洱生茶要放十幾年,經過自然陳化,才能變好喝。而普洱熟茶透過渥堆工法,只要幾個月就能完成轉化,買來就能喝,所以受到消費者歡迎。

 

這也是為什麼生茶的價格漲幅比熟茶高,因為生茶有持續發酵的潛力,風味轉化的空間很大,具有收藏價值。當然這只限品質優良的生茶,劣質生茶放再久也不會好喝。

 

相較之下,熟茶的發酵度已達到七八分,後續轉化空間有限,價格上漲空間自然也有限。

 

 

8茶葉的咖啡因含量,與茶葉發酵無關

許多人誤以為「發酵越重,咖啡因越高」,其實兩者毫無關係。

 

茶葉咖啡因含量取決於:

茶樹品種:大葉種 > 小葉種(例如:阿薩姆種 > 青心烏龍)

採摘部位:嫩芽 > 成熟葉 > 茶梗

沖泡水溫:高溫 > 低溫

 

所以,如果你喝茶容易睡不著,可以選擇小葉種、芽少葉多、避免滾水沖泡,就能減少咖非因了。

 

 

結論:

發酵是認識茶的一把鑰匙,打開它,更廣闊的茶世界正在等你探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