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認識炭焙茶的魅力,就從炭烤聊起
Oct 25. 2024
目錄
- 認識炭焙茶的魅力,就從炭烤聊起
- 什麼是炭焙茶?
- 炭焙茶的風味來源是什麼?
- 要焙茶除了炭之外,當年還可能有哪些加熱選項?
- 炭焙茶的科學是什麼?
- 炭焙茶的科學先從「炭烤」談起
- 炭焙最大的科學秘密就在熱輻射
- 炭焙茶就是贏在加熱的完成度很高
認識炭焙茶的魅力,就從炭烤聊起
我想談炭焙茶,並不是想回到遵循古法這樣的老路上,更不想一味的吹捧古法製造才是正統的這種論調,在人類的飲食文明裏,茶這個飲品,以當代幾個穩定的茶類來說,不論是綠茶、烏龍茶、紅茶、普洱茶等,他們的歷史都不長,我們且拿東坡肉來比較好了,假設東坡肉是宋朝蘇東坡創造的(其實我覺得這道菜的料理手法,一定早就存在於蘇東坡成長的年代),那時候這些綠茶、烏龍茶、紅茶、普洱茶,根本都還沒被開發出來,他們的誕生多是在近代,所以茶這個飲品,一點都不老,或者更精準的來說,茶可能有點老,但我們習以為常的茶類,其實都是「陸陸續續」被開發出來的新生代,在飲食的長河裏,都是些年輕的小夥子,更不要提白茶,及茶改場在 2024 年才推出的橙茶了。所以一味的談茶的古法、遵循傳統做法,我覺得一點也不適宜,茶也是在這一兩百年才開始大步邁進,才開始有多元的樣貌,我們不要故步自封,傳統固然有很多好茶,但我相信,未來會有更多。
那為什麼要來談炭焙茶呢?這原因絕對顛覆你的看法,因為有科學價值。
什麼是炭焙茶?
炭焙茶,顧名思義,就是將茶葉置於燒紅的炭上烘焙的茶。所謂的炭焙工藝,就是靠焙茶師憑藉經驗火候,讓茶葉在炭的溫度下,慢慢轉化出香氣。而炭焙茶之所以吸引人,就在於轉化後的香氣。
上面整段話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兩件事:一是把茶放在高溫的環境下會發生改變;二是使用炭來創造並且維持這個這個溫度,因為是慢慢轉化出香氣。我們就來解釋這兩件事吧。
炭焙茶的風味來源是什麼?
很多食物在加熱後都會變得比較好吃。比如烤橘子,溫度會將橘子的酸破壞掉一些,讓甜度更明顯,同時也會讓橘皮上精油的成份散發出來,增加品嘗時的風味;比如芥菜,芥菜在料理前若先入熱水燙過,會讓苦味降低,吃起來就更好吃了;溫度對於食物,不只是煮熟以幫助我們消化吸收,也對風味的轉變產生很多可能,所以我們真的要好好感謝發現火的人。
但前述所講的功效,完全不是炭焙茶風味的來源,也不是人類老祖宗熱愛料理的最大原因,溫度為食物增添風味的最大功效,還是非「梅納反應」莫屬!「梅納反應」也是炭培茶,及廣義的焙火茶風味的來源。
梅納反應,或者你可以記為「梅拉德反應」,這名字是為了紀念首次發現它的法國化學家梅拉德(Louis-Camille Maillard,事實上 Mailard 的法語念法是比較接近梅納,發音像梅亞爾,你可以去 google 翻譯選法文讓它念給你聽,一般人都照英文念就會像梅拉德)。為什麼提出另一個名字的記法呢?因為我曾碰到不少人,把「梅」想成「酶」,而「納」又剛好是「鈉」,會有鹽的聯想,如果是這樣記,馬上就會有不正確的認識,以為是酶的作用再加上鹽造成了梅納反應......這真是牛頭不對馬嘴了。
接下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梅納反應。
烤肉、煎魚、煎荷包蛋時,如果沒有烹煮到食材帶有一些焦黃、脆脆的感覺時,是不是味道就差很多?這些焦黃,就是梅納反應的效果。梅納反應,就是食物中的糖與胺基酸/蛋白質在加熱時發生的一系列複雜反應,這些複雜的反應會產生許多風味分子,如還原酮、酯、醛和雜環化合物等香氣揮發物,而且是不斷的反應,可能產生的風味分子達到上千種之多,這個過程是非常多料理好吃的背後原因,大部份的食材裏都有糖與蛋白質,即使少量亦足以產生反應,更不要說廚師在料理時所添加的輔料,如肉絲、冰糖、醬油等等,也是在提供梅納反應的材料,下面列舉一些日常美食,後面的大主角都是梅納反應:
- 煎牛排、燒烤
- 魯肉、紅燒肉、東坡肉
- 滷味
- 烤麵包、炸薯條
- 炒洋葱
- 蛋炒飯
- 咖啡烘焙
- 茶葉烘焙
梅納反應需要熱,而這個溫度是多少呢?如果要快速的產生梅納反應,那所需的溫度確實是高的,可能要到攝氏 140 度以上,但梅納反應也可以在較低溫的情況下進行,比如攝氏 100 度到 120 度,但就需要較長的時間,梅納反應是個調皮的小孩,給他高溫(高的刺激)他反應跟著激烈,你正以為溫度降低就可以讓他安靜下來,但事與願違,他還是慢慢的在搞事,只要時間夠,梅納反應還是能讓你嘗到滋味。這些現象可以很容易的在生活中取得印證,並不必硬記,像煎牛排就是短時間的例子,鐵板加上火熱的滋滋聲,幾分鐘牛排就香了;而像魯肉飯的魯肉,在鍋子裡小火慢慢的燉煮,所得到的成果,一樣是讓你香到不能自拔,幹飯一碗接一碗。所以你就明白了,像焙巧克力、焙茶,都不是在非常高溫下進行,但梅納反應依舊在進行創造,且成果照樣驚人。
最後我們來記憶梅納反應的關鍵字,看完上面應該可以掌握到「溫度」、「糖」、「胺基酸∕蛋白質」,等等,還有「不斷的反應」與「上千種風味分子」。上千種風味分子很好理解,就是能創造出複雜的味道;而不斷反應的重點是什麼?這是在幫助記憶風味分子隨時都在改變,下一秒與這一秒不會相同,於是每一位廚師在什麼地方收手,會決定不同的風味,這很重要,意謂著每個人都能創造出不同的風味,讓食物的世界成為充滿可能性的地方,也因為這些特色,你可能喜歡巷口的滷味更勝於米其林三星,因為每種風味都是獨特的,與出身無關。
梅納反應介紹完了,其中「溫度」當然就與炭焙有著密切的關係了。
古早焙茶所使用的碳焙窟 / 創作者: / 貢獻者: / 數位物件授權:CC BY-NC 3.0 TW + / 建檔單位: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
要焙茶除了炭之外,當年還可能有哪些加熱選項?
創造梅納反應需要溫度,所以就有了加熱的需求。左思右想,除了用炭烘之外(古時用炭取暖應該早就有了吧),應只剩鐵鍋這個選項,畢竟早期的殺菁,也是在鐵鍋中炒菁,但記得,茶需要在相對不高的溫度停留較長的時間,才能啟動梅納反應,用鐵鍋要靠不停的翻動以避免茶葉持續的接觸高溫,很花人力,沒辦法長時間操作,怎麼看都是使用炭最好。而且中國人用炭已經有非常長久的經驗了,在宋朝,炭便已是平民化的熱源來源,所以對炭的經驗與知識都非常豐富,不論是炒、烘、烤都有非常豐富的實務經驗,且高手就在民間,不限於皇家或有錢人家。
事實上炭也早已用來烘乾茶葉,看一段古時候的描述:「置茶於竹籠內、下加微弱炭火、使之乾熱。」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才發現茶接觸較高的溫度長時間後,才有梅納反應的,因為找不到文獻記載,只能猜測茶的製程中需要乾燥,乾燥需要溫度,而使用炭又能長時間持續進行乾燥,或許某幾次乾燥的溫度較高,茶味道有一點點的改變,被某些敏銳之人再三再四的實驗求證,最後確認出烘焙這道製法,然後再被更多的奇人異士不斷的發揚光大了。
對了,在這裏補充一下,茶葉在攝氏 140 度以上,很可能就會燒起來,所以若沒有炭這種穩定的低熱源幫助,可能是沒有辦法發現梅納反應的。
炭焙茶的科學是什麼?
前面講了半天,你一定說沒看看到什麼科學啊,古時候的製茶師確定焙茶可創造風味後,隨後選擇了炭,看起來沒有什麼科學背景,完全是熱源的選項有限,且再配合對炭的熟悉,根本就是實務經驗而已。
如果時代沒有進步,設備沒有演進的話,炭焙自然永遠只是個實務經驗。
半自動化生產設備興起之後,乾燥的設備從原本的烘乾改變成更依賴「熱風」,熱風看起來更有好處,一來有熱,二來有風,風還可以幫助加速乾燥,連帶的連烘茶這個步驟的設備,也改變成用熱風(熱對流)來創造一個均勻的加熱環境。
但熱風加熱的烘茶機用久了之後,漸漸的大家感覺出烘的茶味似乎不太一樣,因為這一點不太一樣,我們就必須用科學來探討「炭焙」這件事了──或許不是表面溫度一樣就可以了。
炭焙茶的科學先從「炭烤」談起
若能透過生活經驗來了解事情,不僅比較容易記得其中的知識,也有更多的機會能夠活用這些知識,學校教育最大的弱點,就是沒辦法幫助學生舉一反三,而我們在網路上學習,自然要盡可能學習活的知識。
炭烤為什麼比電烤好吃?為什麼美食節目裏總會有堅持炭烤的大廚,這是有科學原因的,本篇文章的重點是在說明炭做為熱源的科學原因,延用有其價值,但並不代表沒有科學設備能取代炭做為熱源,日後有機會再寫另一篇文章來介紹。
炭烤比較好吃,背後的科學原因是:
- 炭的溫度高且穩定:我們要談的當然是生得好的炭爐,一個生得好的炭爐,有穩定的空氣供給,它的溫度可高於攝氏 700 度,甚至在引發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燃的一氧化碳後,在炭心燃燒的一氧化碳溫度更能高達攝氏 1,400 度,這樣的高溫能快速將食物表面烤熟,鎖住汁液。
- 炭除了熱能還能提供熱輻射:這段會長一點,請耐心讀一下,這是炭焙茶的關鍵。熱除了能以熱能的形式直接傳導外,還能以電磁波的形式傳遞,這就是所謂的熱輻射。如何想像輻射的熱呢?很容易,就是曬太陽,太陽曬久了,會有熱的感覺,是因為太陽輻射帶來的熱,而這種熱輻射跟熱能不一樣,熱輻射不需要介質,再回來想像太陽,太陽光經過的遙遠的太空來到地球,而太空是真空的,所以熱輻射具有遠距傳熱的能力。在烤肉時,除了外表不斷的接觸高溫,再將溫度帶到內部的途徑之外,更有熱輻射直接加熱中心的協助,讓食物受熱均勻,變得更好吃。
(後面幾點與焙茶無關,但既然談到炭烤,就把炭烤的科學講得更完整些)
- 產生的煙燻風味: 炭火燃燒時產生的煙燻,能賦予食物獨特的風味,當然這一點在快速的燒烤過程中是不太容易產生的。
- 滴落的油脂與液體:這是讓燒烤成為獨特的料理手法的另一個重點,這些複雜的化合物燃燒時,它們會在食物表面附上神秘的芳香和美味的化合物,增加食物的風味,這一點跟煙燻有點像,只是滴落物的煙遠比炭火的煙來得複雜多了。
炭焙最大的科學秘密就在熱輻射
使用現代化的設備來焙茶,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想到溫度,但沒有想到熱能,因為只在茶表面施加溫度,卻沒做到像炭焙般,透過熱輻射直接將茶葉的中心加熱,所以整體梅納反應的效果就參差不齊,甚至是靠熱來清除茶中異味的功效,也做得不透徹。
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目前常用的焙茶機吧。目前常用來的烘焙茶的焙茶機(長得像冰箱的那種),主要是透過熱風來讓整個機體內達到一個平衡的溫度,其中茶葉受熱的過程是表面先達到熱風的溫度,然後再慢慢的靠擴散進入茶葉的中心,或許一次烘焙的時間結束了,茶葉的內部卻還未達到能生反應的溫度,或者是在反應所需的溫度未停留足夠的時間,這都可能讓烘焙事倍功半,甚至沒有辦法達到預期的效果。
另一種則是焙籠,焙籠與焙茶機不同,它依靠的不是熱空氣來傳遞熱量,它的熱源在下方,就像一般烤肉一樣,是靠熱傳導來進行烘焙,由於熱傳導較熱空氣對流的效率高,所以看起來執行度會比焙茶機高,但它還是一種沒有輻射熱的熱源,茶葉仍需靠自己的熱擴散來加熱茶葉的中心,在加熱的效率上還是不如炭焙,另外它整個焙籠面的溫度是否均勻也是一個問題,這一部份其實也是蠻依賴有純熟操作經驗的焙茶師才能克服。
炭焙茶就是贏在加熱的完成度很高
焙茶就是要啟動梅納反應,而梅納反應需要溫度,低溫(攝氏 140 度以下)的梅納反應更需要時間,而茶葉本身是植物,它的熱傳導性可不像金屬一般,咻一下就傳過去了,所以在加熱時,如果有熱輻射的幫忙,就可以裡面外面同時加熱,以達到溫度的恆定,創造更多更大梅納反應的機會。
炭火所貢獻的,就是火的溫度,與輻射的熱能,雙管齊下的加熱茶葉,在這樣的科學條件支持下,我們喝到了更複雜、更醇厚的茶。
如果你想嘗試 80 歲老師父所炭焙的茶,請按這裏。
但,我們既然能解析炭焙茶後面的科學,那不能改良設備嗎?比如能產生輻射熱的焙茶機?
是有的,靜浸茶除了有炭焙凍頂烏龍外,其他有焙火的茶,都是出自新一代的焙茶機,均勻的加熱茶葉,以極高的焙火工藝完成度製成。我們將以另一篇文章,介紹更多炭火熱輻射的秘密,及如何以科技重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