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何避開茶葉食安問題,購買安全的茶葉
Apr 23. 2025
大家好,我是蓋子,是靜浸茶的主理人,不知你是在何時看這篇文章,所以早安、午安、晚安都在此一併問候。
茶葉食安顧慮有哪些?
茶葉一如其他的食品,皆需面對食安問題,茶葉食安問題大約分成以下幾個面向:
- 農藥殘留問題:雖然台灣茶葉種植技術已經非常進步了,但農產品是很難完全避免的,且市售茶葉也有下面會提到的混充情形,外來茶葉的安全問題可能是更高一些。
- 茶葉加工失當:如環境不潔或製程不當導致食安可能性,特別是一些小型的加工廠。
- 其他產地的混茶問題:其他國家的農業安全標準可能不如台灣,混茶不只是商人誠信問題,背後亦升高了茶葉食安風險。
- 資訊不透明無法溯源:若知道原料的具體產地與生產過程,消費者的不安感當能降低甚至消除。
如何在政府規範下尋找安心源頭
我們確實需要有良心的生產者,但良心如何辨識?政府的引導仍是最大的力量。茶葉是東方文化的特色產品,台灣更生產了世界獨一無二的烏龍茶,政府長期以來投入了非常多的資源在解決茶葉食安,以保障消費者買到安全的茶葉,包括了明確規範了不同農藥的最高殘留容許量,推動產銷履歷(TAP)制度,常態性抽驗與市場監測,及加強邊境查驗,對售口茶葉進行抽樣檢查等等。
近年來最重要的政策「農產品初級加工場」的規範與設置,應該算是集最多食安措施於一身的重要政策,也是消費者應該用力關注的焦點。
購買「農產品初級加工場」出品的茶葉給你多重食安保障
關於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的介紹,我想另文撰寫,這裡僅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明它的價值。
- 原料規範,不可能混茶:以國產溯源農產品、驗證農產品、有機農產品、有機轉型期農產品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農產品為原料。白話文是,購買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出品的茶葉,就確保了使用的是國產的優質原料。如果一旦被查出不是國產原料,即會被取消資格,農民幾百萬的投資就付諸流水,最大程度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。
- 申請人必須是農民或農民團體,與原料最靠近:並不是有錢就能蓋一座農產品初級加工場,必須是農民,與一般的食品工廠有非常大的區別,更有產地到葉杯的概念。
- 生產條件安全,避免製程風險:場所符合需依照「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(Good Hygiene Practice,GHP)」運作。
- 教育訓練規範,定時實施:要求從業人員必須通過加工技術與食安的講習證明,每年都需回訓。
- 合法水源,避免水源污染與潛在環保問題:水是生產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,也是許多小型加工廠的隱患,合法水源代表安全可控,減少源頭污染,也沒有潛在的環保問題。
簡單的講,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出品的茶葉,確保了原料國產、原料可溯源性、製程的品管、甚至連對環保都有所負責。
聰明的你,就該選農產品初級加工場出品的茶葉,如「靜浸茶」,多認識一些我們的介紹吧。